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27 点击次数:163
孔子说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”,强调了身份明确的重要性。在古代,没有身份证,但人们出门办事、在官府、结婚或丧葬时,都必须证明自己的身份。古时候,虽然没卡片,但有很多方法来证明:“我是谁?”“我从哪里来?”的问题,古人也有自己的答案。那时候,他们可能依靠家谱来追溯血脉,或者通过官府发放的路引来证明自己的行程,还可以依靠邻居的担保来证明自己的品行。古人的聪明才智,在这些身份证明的方法中体现出来,就像星星一样在历史的天空闪耀。看看历史的长河,古人如何巧妙地解决了身份的问题,留下了让人惊叹的智慧遗产。
一、战国时期的照身帖:最早的身份证明
在战国时期,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种叫做“照身帖”的身份认证制度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提到,商鞅规定人们要组成十户为一组,相互监督,若有人不举报坏人,会被腰斩;举报者与斩杀敌人的赏赐相同,隐瞒坏人则与投降敌人受罚一样。另外,有军事法规定,民众要组成小队,互相监督,不举报坏人会被处斩,举报者有奖,隐瞒者同降敌受罚。家中有两个或以上儿子的,要加倍纳税。立有军功的人可以晋升爵位,私斗的人则按严重程度受罚。勤劳耕织、生产粮食和丝绸多的人可以免于劳役,而那些追求小利、懒惰致贫的人将被征召为奴。没有军功的宗室成员不能列入户籍。明确贵族和百姓的等级,按等级分配土地和住宅,奴隶和仆人的衣着按家庭等级来定。立功的人会得到荣誉,而没功的人即使富有也毫无光彩。
照身帖,就是用竹片打磨的,上面刻着持有者的头像、名字和老家,得带在身上。这个玩意儿在秦国时,不光用来核实秦国人的身份,还能挡住那些想混进来的外人和逃出来的奴隶。就比如说,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里头提到,商君逃跑时想住店,店主不认识他是商君,还跟他说:“商君定的规矩,住店没出示照身帖的可要坐牢。”商君听后叹气说:“哎呀,法律竟然严到这种地步!”从这里就能看出,那时候照身帖已经是一种挺严格的身份认证了。
二、西周至隋唐的符与鱼符:权力的象征
相传,姜子牙发明了古老的身份证——符。根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的记载,武王伐纣那天,天空出现了一只红鸟嘴里叼着稻谷的吉祥之兆,武王因此非常高兴,众大臣也都跟着庆贺。周公旦却问:“这是好事,有什么好高兴的呢?”武王反问:“为什么?”周公回答说:“我听说,君王进行封禅祭祀时,上天都会赐予符瑞。现在大王起兵,就有这样美好的征兆,这是天意啊。据我所知,有道德的君王,上天一定会用符瑞来回应他。现在大王出兵就能得到这样的好兆头,这大概就是天意认为大王是个有德的君主吧。”
符有虎符、兔符、鱼符等多种,国君和将领各拿一半,合起来才能证明身份。虎符特别重要,能用来指挥军队和任命官员。古书《史记》里说,赵王让赵括接替廉颇做将军,蔺相如却警告说:“用名声来任命赵括,就像用胶把柱子固定了再弹琴一样,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,不懂灵活应变。”赵王没听,还是让赵括去了。赵括上任后,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规矩,更换了军官。秦国的白起将军听说了,就派了奇兵假装败退,切断他们的粮道,把赵军分割成两半,士兵们开始离心离德。过了四十多天,赵军饿了,赵括派精锐部队去拼死战斗,结果被秦军射死。赵军大败,四十多万人投降给武安君,最后都被杀了。虎符不仅是掌握军队权力的凭证,也象征着身份的高贵。
隋唐时,官员的身份凭证变成了鱼符,像《唐六典》里说的那样:“所有官员,都得靠随身带的鱼符来证明身份。亲王用金鱼,其他官员用铜鱼,都是五寸大小。这些鱼符分为左右两边,内官拿着右边的,外官拿着左边的,这样一左一右合起来。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金鱼袋,五品以上的用银鱼袋,六品以下的用铜鱼袋。鱼符都装在鱼袋里,进出宫殿、尚书省和城门时,都要核对鱼符才能进去。”鱼符有两种,交鱼符和巡鱼符,左边的放在宫里,右边的官员自己带着。这鱼符不仅证明官员身份,还展示了他们的级别和地位。
三、宋朝时的腰牌和牙牌,它们可是身份的“身份证”,信息量超级丰富哦!
在宋朝,官员们为了证明身份,开始使用腰牌和牙牌。根据《宋史·舆服志》的记载,不同级别的官员会佩戴不同材质的鱼形牌子:王爷和中书、枢密使佩戴玉鱼,学士和两省官员佩戴金鱼,六曹官员佩戴银鱼。至于其他诸如内职官员、各司使副、御史台、三司、开封府官员、军队指挥官及其副手、都虞候、枢密承旨及其副手、三司使及其副手、判官、盐铁、度支、户部判官、大理寺的正卿、少卿、寺丞、司业、监丞、国子博士、太祝和奉礼郎等,都佩戴铜鱼。
腰牌是个大牌子,上面写着个人的名字、年纪、工作单位、职业和官职,还会特别标记出身份证的作用。牙牌则是小一些,可以由象牙、骨头、木头或者金属做成,根据身份地位和用途的不同会有所不同。《宋会要》里提到,像各级官员、三班使臣和内侍这样的重要人物,都会被赐予牙牌来区分他们的地位高低。这些牙牌是用象牙做的,上面刻有他们的名字、职位和年龄。这两种牌子不仅信息详尽,还代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。
四、明清时期的那些牙牌和腰牌,就像是咱们现在用的身份证。
明清时候,牙牌和腰牌变得很流行,就像是现在的身份证。根据《明史·舆服志》的说法,官员们挂的牌牌,级别越高用的材料越好,比如一品大官用玉牌,二品用犀牛角牌,三品和四品用金牌,五品用银牌,六品和七品用铜牌,八品和九品用铁牌。这些牙牌通常是用象牙做的,上面刻着官员的名字、年龄、工作单位、职位啥的,有时候还会提醒别冒充身份或者提醒不用身份证的后果。
清朝的腰牌信息很全,不光有姓名、年龄、单位、职位、官职,还特别标注了身份用途。根据《清史稿·舆服志》的记载,这种腰牌是用木头或者象牙做的,上面刻有名字、年龄、所属衙门和职责。官员们进出禁止通行的大门,都需要出示腰牌才能进去。而且,高级腰牌还会记录持有者的脸型等特征,这样就能防止别人冒充,这或许就是现在身份证上为什么要贴上大头照的原因了。
五、在民国时代,那些纸质的身份证,可以说是现代身份证的最早样子。
民国时期,政府开始发行纸质身份证,主要是为了加强管理。虽然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规定所有人都平等,但身份证上还是记录了教育、工作、劳动情况、照片、身份、家庭成员和住址等信息,还特别有指纹记录,这样的身份证在1948年12月正式颁发,是长方形卡片,两面都要填写。
六、历史回响:古人的智慧与现代启示
看历史,你会发现,虽然古代的身份证明和现在的身份证差很多,但它们同样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。比如战国时的照身帖,还有西周到隋唐的符和鱼符,再到宋明清的牙牌和腰牌,这些不同的证明方式都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制度、等级,还有风俗习惯。
唐代诗人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里这样描述:“六国都灭了,天下统一,蜀山裸露,阿房宫崛起。它占地三百多里,遮天蔽日。从骊山北边建起,往西拐弯,直通咸阳。两河缓缓流过,汇入宫墙。每隔五步有一楼,十步有一阁;走廊曲折回环,屋檐翘起;每座建筑都依地势而建,错落有致,彼此争奇斗艳。”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,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,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咱现在生活里,身份证可是个大宝贝,没了它简直不行。不过,用着这高科技的东西,也别忘了古人的那些聪明才智。都是他们留下的宝贝,才让我们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自己的位置,证明咱是谁。
结语
朱熹的这句诗告诉我们,研究历史可以学到新东西。古时候,虽然我们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科技来确认身份,但古人想出了很多巧妙的办法,比如家族、官府和邻里互相配合,形成了一张识别身份的大网。这种智慧为后来的很多制度奠定了基础。虽然我们现在有功能齐全的身份证,但看看古人的做法,我们还能学到他们重视身份和善于利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。这样,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明白身份和社会秩序的关系,不至于在复杂的世界里迷失方向,坚守自己的身份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
